物的救赎
马里奥·普拉茨[55]的个人文集《幕后的声音》(Voce dietro la scena,艾德菲出版社)集结了他55年创作生涯的全部著作和文章。其中一个主题便是个人生涯的记述。普拉茨是一位对求学和万物都乐此不疲的学者,他也是一位兼收并蓄的资料整理大师,那些出自人类之手的大大小小的作品中只要挥洒出时代最强的色彩和灵魂深处的激情,都会被他论及。他是一位追寻当今品位的远古之源的探索家,正是这汩汩清流灌溉滋养着西方文化之土。作为一位有品位的历史大家,普拉茨并不遵循线性的路径,而是将材料并置,其中每个元素都指向了其他一系列的元素。因此,个人生涯的记述也绝非以时间顺序罗列已然发生之事,而是一种起因、机缘和动力的累积,或者说得更明白些,它是一本目录,列举了生命中支撑并塑造其人生的所有缘由。
于是乎,我们便在这套文集中,在他对曾经待在意大利(尤其是托斯卡纳)的英国怪才[比如罗斯金的门徒、作家维侬·李(Vernon Lee)],以及集前拉斐尔派唯美主义与托尔斯泰人道主义于一身的神奇人物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的研究中找到了他矢志于此的缘由。而他根据查尔斯·兰姆[56](近来他刚刚翻译了兰姆的文章,其中第一批文章是帕皮尼在1924年为了编写“灵魂文化”丛书而约他翻译的)的描述遍寻伦敦的大街小巷,以及在利物浦执教多年,迫不及待地在现代工业城市的迟钝中抓住每一丝古老文化的魅力,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出些许端倪。
于是乎,我们也可以从他对颓废主义(倒不如说是浪漫主义与颓废主义的结合点)源头的探究[这将成就普拉茨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作品《浪漫主义的剧痛》(La carne,la morte e il diavdo,1930年),源自他对邓南遮[57]的师承和灵感之源的调查,也源自一次西班牙之旅以及他对文学中的斗牛的反思]中看出这种缘由。而他对风格主义(这是一个相关领域)的喜爱始于他对塔索[58]的喜爱(他在一篇文章中出人意表地将塔索和狄德罗并置,这种出人意料的组合、这种主题和风格的类比的断路是阅读普拉茨的一大乐事)。再者就是他对收藏的极大兴趣:比方说,他曾记载过自己用学生时期微薄的积蓄购买的罗马帝国家具的经历;还有并非一流作品的画展,半为品位史,半为某种叙事,透露了很多收藏的信息;最后,还有代表某位活人的恐怖蜡像。
这种与物件的关系正是普拉茨“个人文集”的另一个核心,在我看来,甚至是最本质的核心。而这种关系还能在他的其他书籍中找到,比方说《新古典口味》(Il gusto neoclassico)和《生活之家》(La casa della vita)。我们也正是在这种关系中更加明确了我们对普拉茨的哲学的定义。这本集子当中有两篇文章向我们明示了这种哲学,它们是《帝国风格》(“Dello stile Impero”)和《内景》(“Un interno”)。这两篇都意在为罗马帝国家具辩护,并向那些控诉它们过分伤感、恐怖的文章(它们为数甚众,而普拉茨一边忍受它们,一边大肆收集,甚至不时说出那些他的论敌所喜闻乐见的观点)提出抗议。然而他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然而他又仿佛明白,这些观点犹如难以沟通的秘密,并不会被别人理解。这种秘密仿佛是某人在“无限重复的图案中……找到了一种魔力……就仿佛是一种神圣的平静”。“斯劳克斯、喀迈拉和其他奇妙生物在奇幻的自然中,在人类想象的自然中,曾遵循梦的逻辑的世界中,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吗?”
《内景》讲的是当普拉茨还住在茱莉亚大道里奇大厦的一间宽敞却昏暗的公寓里时,埃米利奥·切基登门拜访的往事。“不知道是因为觉得好玩,还是有所担忧”,切基询问他怎么有办法与这些令人不安的家具相依为命。普拉茨先是拉上窗帘,在阴影中饶有兴致地介绍起每个房间,然后又让阳光照射进来,衬托出家具丰富的色泽,由此证明“新古典主义的灵魂是高贵、宁静,而且无论受到怎样的贬斥,都是决然欢快的”。
写到这里,我想要强调的却并非上述观点:普拉茨其实心知肚明,切基质疑的并非是他的品位,而是他对这些家具的占有。“切基厌恶代价高昂的美丽……如果要装饰自家的房子,他喜欢的是那些具有最低内在价值,而具有最大表现力的物件……谦逊的物件,除了有助于虔诚之外,应当别无他用,因为虔诚”——他必然会强调这一点——“必须是全然精神的,不受粗糙占有欲的玷污,也对它毫无兴趣。”
这便是禁欲主义者和收藏家在一段伦理或哲学的对话中狭路相逢的争议时刻。一方面,“这番颇费周折的占有对切基来说是一种异端,从他的口中我能够听到泰戈尔在反复谴责‘占有家具的愚蠢骄傲’”;另一方面,“我早就说过,这种禁欲主义对我来说完全是天方夜谭。我不仅会毫不犹豫地重申,而且会脸不红心不跳地向朋友坦言,我是一名物质主义者,所以于我而言,事物的世俗存在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