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的高地
圣维克多山并不是普罗旺斯地区最高的山,但正如人们所说,它是最陡峭的。它并不是一座山峰,而是一长串连绵的山脉,其山脊的高度都大致相同,均在海拔一千米左右,山体绵延,几乎形成一条直线。
在圣维克多山的正西面,步行大约半天的路程就可以到达艾克斯市的一处人工蓄水池。只有在蓄水池这个位置,圣维克多山才看起来不是一串山峦,而是一座陡峭的山峰:虽然从那里看起来是一座完整的山峰,但是那实际上只是山脊的开始,它还要再向东延伸大约半天的路程。
整座山脉是一处巨大的石灰岩地块突起。它从北面缓缓隆起,蜿蜒向南,突然几乎垂直地插入一处高原。山脊构成了它顶部的纵轴线。从西面望去,三角帽形状的山体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它上面布满了各种不同的褶皱岩层,就好像是整个山岳的一个剖面图。就连此前对于这座山一无所知的人,也会不自觉地了解到一些这座山形成的历史,感受到它的特别之处。
作为地块隆起,整个山体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在它的周围还有许多更为平缓的地块,它们因为断层的存在而彼此离裂,上面岩石的颜色与花纹也各不相同。从前这些地块曾经挤压在一起,如今却已经舒展开来,以至于各种形式的山体都在平原上面得到了小规模的延续。
圣维克多山最让人惊叹与讶异之处就在于那些明亮的石灰岩,焕发着白云岩一般的光泽。有一本登山的小册子称之为“质量最好的岩石”。那里没有道路通往山上。整座山脉,包括几乎呈平角的北坡,上面都没有一条可以通车辆的路,也没有住人的房子和耕地(只有在山脊上还矗立着一座废弃的17世纪小教堂)。南面的峭壁只有登山家才感兴趣。而从其他的方向人们都可以不大费劲地登上来,然后在山脊上继续前行很长时间。就算是从下面距离最近的村庄出发,整段旅程都要一天的时间。
是的,在那个七月的日子里,我就在“塞尚之路”上向东行进。我还没有走出艾克斯市,就已经禁不住浮想联翩:我要给一个不确定的人群提供旅游建议(虽然我也只是那些从世纪初开始就走在这条路上的许多人中的一员)。
还有一个念头,此前也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那就是去亲眼目睹一下这座山真正的样子。一个曾经是某位画家所钟爱的东西,它本身就一定会展现出某种特质,这难道不是一种固定的观念吗?直到有一天,这种联想变成了幻想,我的决心也越发坚定(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种舒适的快感):没错,我要从近处观察圣维克多山!所以,我并没有怎么特别地去追寻塞尚笔下的那些画题,反正我也知道,大部分画上的主题早已经面目全非,不复当年风采。我只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那里就是那座一直吸引我的山,从来还没有某个东西如此地吸引着我。
在艾克斯,米拉波大街的两侧长满了法国梧桐,枝叶相互交错覆盖,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穹顶。清晨走在树下,感觉甚是昏暗。长长的林荫大道的远处出口处是一个门,旁边的喷泉喷射着白色的水花。在水花的掩映下,门仿佛成了一面小小的镜子。只有到了城市边缘的时候,周围才慢慢泛起柔和的灰色日光。
天气炎热且阴霾,但我却在一种通畅的温暖中行走。还没有望到山。那条马路一开始还在蜿蜒蛇行,总体走势却还是缓缓向上。街道十分狭长,人行道早在未到市郊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了,于是躲避汽车就变成了一件比较辛苦的事情。不过,在走了正好一个小时之后,托罗奈村已经在我的身后,这时的道路变得相当空旷了。
尽管路上车来车往,我还是感觉到了宁静。正如此前的一天,虽然身处巴黎的喧嚣之中,我还是感觉到了我们住过的那条街道上的宁静。当时,我曾考虑过和别人一同前往这里;现在,我却很高兴能够独自一人。我走在那条《小路》上。我在绿荫遮蔽的沟渠里看到了《小溪》。我还驻足于那座《石桥》29之上。这边是山岩的裂缝。那边是一条两旁种满五针松的岔路;路的尽头有一只喜鹊的黑白双色格外醒目。
我深吸着树木的香气,心里想着:“但愿永远如此。”我停了下来,提笔写道:“这是何等的机遇啊——就在此时此刻!塞尚之路上的宁静。”一阵夏天的小雨下了又停,偶尔有些小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只有那条路在雨后是湿湿的,沥青的小石子五颜六色。
当时对我来说正是一个间歇期;那是居无定所的一年。此前,我已经在美国的一处宾馆里将那个交叉双臂的男人的故事基本写就。故事的底色则与每日所见的湖光一同成就了那小湖的灰色晨曦(然后我发现,这时的我就好像“刚在田里犁过地”一样)。也正是在这部小说的撰写当中,我才下定决心,回到我的故土——虽然有位哲学家30的话一直在我心头萦绕不去:放逐别人乃一切罪行中最恶劣者,而放逐自己则是一切成就中最伟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