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不成器

听过评书《杨家将》的人都知道,里面有一位仗义执言、忠心耿耿的“八王赵德芳”。历史上还真有其人,不过不是赵德芳,而是他的表弟赵元俨。赵德芳是宋太祖的四儿子,年纪轻轻就死了。而赵元俨是宋太宗的八儿子,封燕王,镇北虏,威风凛凛,人称“八大王”。

“八大王”威风到什么程度呢?燕蓟之地,如果小儿啼哭不止,当妈的就说:“再哭八大王来了。”孩子立刻就收声。人们牵牛马过河,也会在牛马耳边说:“八大王在河里哈。”牛马立刻就显得特别听话。

就这样一位大英雄,偏偏有个不成器的儿子。八大王的儿子叫赵允良。欧阳修《归田录》里记载,这位小王爷特别爱坐木马子,坐上就不下来,饿了就在木马子上吃饭喝酒,还叫人在面前奏乐歌舞,一坐就是一整天。据宋书《谐史》说,小赵这个不良嗜好一直持续到三十多岁。木马子是什么呢?可不是现在小朋友骑着玩的木马,更不是电脑病毒。木马子就是现在说的“马桶”。瞧,这孩子还真是重口味。

官二代也好,富二代也好,从小锦衣玉食。有聪明的,但也有不少“二”的。因为“二”得比较明显,从古至今,总成为文人们讥讽的对象。清代《康熙字典》的总编修官陈廷敬就讲过一个段子,说在他的老家山西,有兄弟两人曾经做过大官。可他们的孩子不读书,败家,最后穷得拿着家里的银碗到大街上要饭。陈廷敬揶揄说,知道去要饭,就不知道手里那银碗可以换钱吗?换了钱不就可以干好多事不要饭了?陈廷敬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能不读书,要不,就得给祖上丢人了。

类似的故事,金朝人元好问也讲过。在《续夷坚志》里元好问说,燕地有个大款叫刘伯渔,做生意发的财,生活过得极其奢侈——他养了好几百号闲人,任务就是给他打探哪儿有好吃的,怎么做,做好了给他吃。再多的钱也禁不住糟蹋,刘伯渔年老的时候,家财已经大不如前,等到他去世十几年后,俩儿子已经把家败得干干净净,上街要饭去了。元好问说这叫“玉食之祸”,他耳闻目睹,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人这样了。

诸位二代,有时候好不学,坏学得相当快。唐朝《朝野佥载》就讲了这样一对父子。当爹的叫崔挹,是国子监的官员,儿子叫崔湜,官比爹大,吏部侍郎,管人事的。这爷俩一对贪,收人家钱,卖官。有一次某人想买个官当,向崔挹行贿,老崔收了钱,小崔却不知道,到末了也没给人家官做。那个人去找小崔讲理:“你家亲戚都拿我钱了,你凭啥不给我官做啊?”小崔一瞪眼:“谁拿你钱了?看我不拿鞭子抽死他。”那人答:“你真敢抽他,就该丁忧回家了。”古时当官,若是父母去世,就得回家守孝,叫作丁忧。话说到这份儿上,小崔才明白是自己爹收了人家钱,一时语塞,满脸羞愧。

就这位官二代,对自己的老爹也是抠门到家。在唐朝,吃个瓜可不是件容易事,种的少,还要看节气。可巧,有一次赶上瓜熟了,皇帝念老崔年纪大了,赐给老崔一个瓜,让小崔给带回家去。这回轮到小崔对老崔保密了,回家压根儿没提这事,而是偷偷把这个瓜给自己的小妾吃了。事情传出去,“朝野讥之”。成了话把儿,还被记到了史书上,一出名就是一千多年。

不懂事,是二代们最大的特色。也是《朝野佥载》,写到了另一件事,关于武懿宗的。武懿宗是哪位呢?他爷爷是女皇武则天的伯父,他爸爸是唐高宗时的仓部郎中,总之是官二代加皇亲,啥都不懂就封了王爷。就这位,净给武则天找不痛快。有一天武则天在宫里请吃饭,欢声笑语地正高兴呢,这位武懿宗突然站起来说:“臣有急事要启奏。”武则天吓了一跳,赶紧问:“出什么事儿了啊?”武懿宗说:“以前我家属地征收物品,都是直接收的。现在改成由州县帮着征收,损耗太大了。”那意思,还是改回来吧。

武则天给气坏了,翻着眼睛盯着屋顶椽子半天,才回过神来,说:“朕和亲戚们一起吃个饭,乐一乐,容易吗?你是亲王啊,就为你家那点鸡毛蒜皮,差点把朕吓死。朕觉得,你不配当这个亲王。”一句话,说得武懿宗摘了帽子,磕头不止。周围大家赶紧说情,才算把这事圆了过去——拿现在的话说,这位武懿宗也忒没眼力见儿了。

和权贵沾亲带故的人都容易得瑟,武懿宗不算是最得瑟的,最得瑟的一位叫王子溶,南宋人。他为啥得瑟啊,因为他是秦桧老婆王氏的亲戚。凭着这层关系当了官,最早是在浙东仓司。上级每次请客,必须得叫他,他一到场,吆五喝六,又玩又闹的,上司唯唯诺诺,好像变成了他的下属了。后来他到苏州吴县当了知县,这下倒霉的是苏州的知府了。请他吃个饭,他一入座,头一件事就是指使人去请戏班子,手下飞马前往,麻利得很,不管人家是否有演出,必须得立刻到场,无人敢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