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谑的智慧
相声这东西很奇怪,有的人说半天,声嘶力竭了就是没人乐,有的人一句话一个包袱,全场乐不可支。这是为啥呢?
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相声的吧。当然,当时这个不叫相声,叫“戏谑”。戏谑发展起来,就是南方的滑稽戏,北方的相声。
《湖海新闻夷坚续志》里讲了这么两位,一个叫郭忠恕,一个叫聂崇义。哥儿俩都是五代末北宋初那一段的画家,爱好就是戏谑。有天郭忠恕挤对老聂:“近贵全是聩,攀龙即是聋。虽然三个耳,其奈不成聪。”这分明是笑话老聂的“聂”字。老聂也不含糊,当时反唇相讥:“勿笑有三耳,全凭蓄二心。”这是笑郭忠恕的名字。众人无不大乐。所以,想让人乐起来,得自嘲,还得有点文化,有急智。
说到最有急智,当属唐玄宗身边的黄幡绰。这人在皇帝身边,是专门负责逗乐的。有一次宁王和皇帝一起吃饭,没忍住咳嗽起来,唾沫喷到皇帝的胡子上。宁王吓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唐玄宗呢,本不以为意,可也有点尴尬。旁边的黄幡绰说话了:“王爷你这不是咳嗽啊,你这是喷帝(喷嚏)。”一句话,唐玄宗大笑起来,气氛顿时重回友善。
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奔四川,黄幡绰没来得及走脱,落到安禄山手里。有天安禄山做梦,梦见衣袖长得都垂到台阶上了,问黄幡绰啥意思。黄幡绰答:“意思是当垂衣而治之。”安禄山梦见殿中的槅子倒了,黄幡绰的解释是“当革故从新”。
这些事,在玄宗回到长安后,都被人当罪状告诉皇帝了。唐玄宗找来黄幡绰,问他怎么回事,黄幡绰说:“我实在不知道陛下去四川了,蒙尘贼中,必须得取悦他们,否则活不成啊。现在陛下回来了,我才明白安禄山做梦的真正含义。”
唐玄宗问:“啥含义啊?”
黄幡绰答:“袖子长,是出手不得。槅子倒,是胡(扶)不得也。”
唐玄宗又被搔到笑点了,哈哈大笑,再没追究老跟班。
讥讽现实,批评现实,是戏谑者引起人们共鸣的最大法宝。净说不疼不痒的话,唱赞歌,那没人乐,不缺你们啊。
南宋宁宗年间,韩胄贸然北伐失败,劳民伤财,死伤无数,自己压力也大,头发胡子都白了。皇上赐宴安慰,宴席上还特意点了个“群口相声”。上台的仨人,一个自称叫樊迟,一个自称叫樊哙,另一个自称叫樊恼。先问樊迟这名字谁取的,樊迟说:“孔夫子取的。”众人赞叹:“说得过,樊迟本来就是孔门七十二弟子之一嘛。”又问樊哙,樊哙说:“汉高祖取的啊。”大家纷纷说:“没错,樊哙是汉家名将。”接着都瞧樊恼,樊恼说:“我这名自己取的。”一下全场大笑。这不挤对韩胄硬要北伐,烦恼自取吗?
参与北伐的另外两位败将郭倪、郭杲也好不到哪儿去。二位正吃着呢,上来一盘生菱角,结果不小心,盘子摔了,菱角撒了一地。立刻有人搭茬:“唉,苦苦丧了许多生菱(生灵)。”
戏谑者人虽卑微,但对权贵从来不含糊。韩胄之后是史弥远当朝,到他那里钻营奉承,蔚然成风。就有俩说相声的上台,捧哏的拿了块石头,用木棍钻呢,逗哏的问:“你这儿干吗呢?”捧哏的答:“钻石头啊。”逗哏的道:“你不去钻弥远(软),在这儿钻弥坚,还能有出息啊?”
当时的另外两位大官,一个叫真德秀,一个叫魏了然,二位都是程朱理学的继承者,儒家传人。想在朝廷搞改革,只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什么规矩都没变,挺让人失望的。而这次失败的改革,也成了戏谑的题材。
俩说相声的儒生打扮上台,其中一个还拿着一只鹤的模型。甲问乙:“您尊姓大名?”乙答:“我叫钟庸。”又问:“拿的是什么啊?”答:“大鹤(南方学与鹤音近)。”后面的情节是,俩人相约喝酒,乙喝醉了,倒在地上不动。甲打着乙的嘴巴,说:“什么钟庸(中庸),什么大鹤(大学),白吃了这么多酒食,一动都动不得。”
比较完整的戏谑段子,记在岳珂《史》中。说的是某一年大考,有关官员做了精心准备,饮食周到,几案也宽大。万没想到,试题出了毛病。头一天的试题里有一句:“闻善而行沛然莫御。”有考生提出,“沛”字错了,应该是“霈”。当时出题的主考官在打瞌睡,和考生交流的是个年轻人,没当回事,说既然错了,那就改成“霈”吧。
试题有改动,当然应该公布,可主考官们把这事忘了,结果考生有写“霈”的,也有写“沛”的。到了第二天,考场又宣布正确的字是“霈”,结果写“沛”的考生不干了,认为考官耽误了自己,在考场中闹事,还把工作人员给揍了。挨打的人赶紧喊:“有雨字头也行,没雨字头也行,都算对。下一次不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