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戏
蹑球之戏,是盛行在唐朝的一种玩意儿。可不是踢足球,说白了,是踩球——一个直径数尺的大木球,外面饰以彩绘,滚到观众面前。一个姑娘跳上去,用脚控制着木球,前进,后退,左右转向,萦回去来,无不如意。这不就是杂技团的表演吗?
最刺激的表演是高空走绳,表演者叫绳妓。《封氏闻见记》记载,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唐玄宗就看了这样一场演出。舞台两边竖起几丈高的立柱,立柱之间绷着笔直如弓弦的绳子。女演员从一端蹑足而上,在绳子上往来自如,行动敏捷,望之如神仙。如果在绳子中间相逢,还能侧身而过。
高空走绳不是简单走走,还有花样。有穿着高木屐走绳的,前后弯腰,从容仰俯。更动人魂魄的,是踩着五六尺的高跷上去,还有在绳子上叠罗汉的,高达四五层,然后上面的人一个空翻,又站到了绳子上。没人掉下来。她们的所有动作,都要跟着鼓点儿——这不是大马戏团吗?
这样的演出,最早仅限于宫廷,直到安史之乱之后,才逐步蔓延到民间。
说到马戏,真正马上表演的记载出现在晋朝,讲的是北方后赵石虎的事情——他在正会殿前看表演,一辆马车驶出,上面有一个高达两丈的立柱,立柱顶上贯横木。横木两端各有一名演员,或作鸟飞之状,或者倒悬朝下。车上也没闲着,小演员们作猕猴之形,在马身上行走,一会儿站在马头上,一会儿钻到马肚子下,一会儿又到了马尾,而马丝毫不受影响,奔走如故。对了,那时候这不叫马戏,而是叫“猿骑”,也写作“骑”。
这种马上表演到了明朝,称为“走骠骑”,又叫“走解”。明朝天顺三年三月五日,皇帝赐文武百官在后苑观看走骠骑。只见一匹马飞驰而出,马上人打着旗帜,这是领队,接着又一匹马跟上,马上人矫健腾挪,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人马相得,精彩纷呈。一匹接一匹,整个表演的队伍,马匹上百。最后是以胡服架鹰走犬的围猎场景结束,十分壮观。
“走解”传到江湖上,就是跑马卖艺。到了清代,演员们大多变成了女性,靠这个赌博、奸淫的事情逐渐增多。康熙年间,陕西出现了陈四案,一个拥有一百三十多人的逃荒卖艺大家庭被控抢劫杀人,惊动了皇帝,要求严审。陈四等主犯被判斩立决,家人被发往黑龙江为奴。
其实,陈四案的初审没有找到证据,但皇帝近年接到陕西丰收的报告,不相信有人会逃荒,所以命令刑部严查,这才有了如此惨烈的结局。
当时的山西提督潘育龙乘机上书,将走马卖解之人尽数查拿,江湖演艺发展遭受沉重打击。知道为啥中国出不了大篷车吉卜赛人了吧?逃荒,那不是给盛世抹黑嘛。
不过,康熙年间还真的搞了场大马戏。康熙二十二年,因为四海承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皇帝决定拨银一千两,在后宰门外搭高台,上演《目连救母》。这出戏的特别之处在于,凡是道具涉及动物的,全部用活的,动用了虎、象、马。现在的话剧,舞美让把活马牵到舞台上,还真不新鲜。
以上都是皇家的玩意儿,到了民间,花样可就更多了。金元时期,民间有一种倒喇戏,用琵琶、胡琴、筝等乐器组成乐队伴奏,舞蹈演员们则头顶双瓯,瓯上燃灯,口噙湘竹,以竹击节,有点像现在杂技中的顶碗,又有点像曲艺中的燃灯大鼓,关键是他们不是站着,而是要舞蹈。这难度也是相当大的。
不得不提一提木偶戏,也叫傀儡戏。《梦粱录》说,最早的一出木偶戏,讲的是汉朝陈平奇计解白登之围的故事。当时有名的艺人有金线卢大夫、陈中喜等。木偶戏也是分很多种的,其中有一种叫“肩担戏”,拿个木棍,挂个帘子就开始演出了,一手五个指头,上面五个小木偶,另一手敲锣打鼓,嘴里变声,给众多人物配音,整个演出,一个人齐活。现在,这种手指木偶,还是妈妈给小孩子讲故事的最佳道具吧?
人操纵的傀儡戏,不算奇特——听说过机械木偶戏吗?唐朝大历年间,太原节度使辛云京去世,葬礼上,就出现了机械木偶——各路节度使纷纷送祭礼,其中范阳送来的最大个儿,上面俩木偶对打,是尉迟恭战突厥,“机关动作,栩栩如生”。等到祭奠完毕,灵车要出发的时候,范阳的使者把队伍拦住了:“别走啊,还没演完。”于是大家停下,等着下一出:项羽刘邦鸿门宴。来哭灵的人们争先恐后扒着帷幕看戏,都没人哭了。最后孝子出面,说演得不错,赏马两匹,这才完事。
和木偶戏齐名的,自然是皮影戏,宋元时已经相当普及。《武林旧事》中写,杭州著名的皮影戏演员有三贾和三伏,三贾是贾伟、贾仪、贾佑,三伏是伏大、伏二、伏三。还有一名女性,叫黑妈妈。《梦粱录》则说,杭州的名演员是贾四郎、王升和王闰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