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前这罐果酱特别好吃
心理学上有个经典的“果酱试验”,大致过程是在超市做果酱试吃,第一个试吃摊位有六种口味可以选择,另一个摊位有二十四种。二十四种的摊位吸引了很多顾客,但最终只有3%的人买了果酱。而六种口味的摊位虽然没有吸引那么多人,却有30%的人试吃后买了果酱。
这个试验告诉我们,世界那么大,谁都想去看看;选择那么多,却不知道选哪个。
拖延小姐的人生金句之一,动作慢点没关系,目标小点也无碍,能把手头的事做到极致,也是种福气。
跟她的名字一样,她的人生自带延时效果,倒不是说她懒,很多事也能在固定时间内完成,只是属于不见棺材不落泪,躺到棺材里才知道哭的典型。大学学的室内设计,外人看着高大上的专业,但她逃了大部分的课,每天躲在宿舍里看电影写小说,以及吃。身为顶级吃货的她可以一大早准时起床翘课,一个人坐两小时的公交车来回,就为了吃一碗盖浇饭。还偷偷运了一堆违章电器到寝室里,下厨自给自足。当时她做的双皮奶广受好评,于是在大三那年,她潜心研究开店攻略,暗下决心,毕业后要开一家甜品店。
身为资金来源的爸妈直接断了拖延小姐的念想。爸妈都是公务员,觉悟高,所以逼着拖延小姐考公务员或研究生二选一,考上再考虑是否给钱让她开店。拖延小姐咬牙选了公务员,结果考试当天一觉睡到中午,后来又借口因为跟她初恋分手太难过赖掉了考研。
就在大四最颓丧那年,室友们突然变异一般,有人已经找到月薪两万的工作,有人做兼职几个月也有了不小的存款,她除了寝室里的锅碗瓢盆和电脑里一篇篇废弃的小说稿外,两袖空空,回忆里烙下的都是得过且过的印子。她以为大家都一样,其实大家根本不一样,只是学校生活就那么点事,显示不出高下而已。
那时她明白,没人会跟自己的结局一样。
后来有一家知名文学杂志主编看过她写的小说,有意请她去北京做实习生编辑,对写作抱有热忱的她见机会不错,便暂时搁置了开甜品店的愿望。接下来的两年里,她戴着北漂的镣铐换了很多编辑工作。在一家数字杂志做新闻时,受不了每天早晨五点下班还全年无休的工时,身体吃不消重病了一场,便借故辞职成了死宅,狠狠拖延了半年用来治愈身心。
休养期间经济拮据,又好面子不管爸妈要,拖延小姐开了个淘宝店死撑,结果因为用的是同学的身份证登记,后来被她操作失误直接吊销了店铺。在她连一份十五块钱的外卖都负担不起的时候,远在上海的朋友适时伸出援手,介绍她去一家文艺APP,于是跟北京挥泪作别,拎着一个21寸的行李箱扎根魔都做回编辑本行。
有一年拖延小姐带作家签售,结束后那个知名作家请他们吃火锅,席间聊起自己的书卖了电影版权,事业风风火火。回酒店的车上,她和另一个小作者本来一路聊着姐妹淘话题,突然那个小作者严肃地说,人家都已经靠写作致富了,我还得靠每天看领导吹胡子瞪眼地养活这可怜巴巴的作家梦,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吗,每天东做一点西做一点,好像什么都会,但没一样能做成的。但是转念想想又不对啊,我们这二十多岁不就是该可劲儿作的年纪吗,不用想着存那么多钱养老,也不应该觉得放弃哪个选择就会失去一切啊,年轻就是给了自己试错的资本,这个时候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将来自己会后悔的。
其实这几年拖延小姐每次换工作仍有开店的念头,只是越大越发现开店这件事需要好好筹划,包括开甜品店的想法后来又变成了有甜品的私房菜馆。也是那位作家朋友的一番话,彻底激起了拖延小姐潜藏的信念。那阵子开店的想法越来越强烈,自觉不趁着年轻还有拼劲或许以后就懒得做了,于是回家主动向爸妈宣告主权,叫嚣着不会找他们帮忙也就不要再阻止她开店,然后去银行把这几年的积蓄汇个总,开始找房子。
第一次去拖延小姐的店是在去年,店名很特别,叫“馆子”。小小的店面分两层,中午和晚间是餐馆,下午是咖啡馆,入夜后是酒馆。我最喜欢的菜叫初雪炸鸡,配着啤酒吃,分分钟有《来自星星的你》的即视感。别看“馆子”小,但桌椅板凳就连厕所门都是用老榆木做的,拖延小姐说装修这家店就跟养个儿子似的,自己饿着也得给他最好的一切。当初她跟师傅起早贪黑地在大雪天开车去浙江运木头,差点半条命搭进去。其实不光是桌子板凳,上二楼的楼梯也是用榆木搭的,几年来的积蓄光是装修都用得所剩无几,朋友骂她神经病,她却得意,觉得这是她拖延二十多年,做的最对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