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叶子从房顶上飞身下来,轻轻一拍韩诤的肩膀,低声道:“想出来了么?”
韩诤喜道:“想出来了!那条横幅上的字,字体和昨天晚上你怀里那张习字纸上的‘冤’字非常相像!”
叶子点头道:“不错,转正考试通过。”
韩诤大喜过望,接着道:“咱们一会儿可以去打听这条横幅是村子谁写的,然后再去找这个人询问一下。”
叶子点头道:“不错,有进步。”
韩诤忽然想到什么,问道:“公子,那张习字纸你后来又放好了吧?”
叶子道:“当然,揣在怀里了,不过天一亮好像就不再发光了。”
韩诤道:“要不要现在拿出来再看一下?”
叶子一伸手,把习字纸掏了出来,展开一看,哪里还有什么“冤”字,却变成了《三字经》里的一句:“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白纸黑字,笔迹稚嫩。
叶子道:“这应该就是狗儿那张习字纸的本来面目了,不过以前好像……。”
韩诤看了看,道:“这个坏孩子,看不出倒也真念过些书的。”
叶子突然眉头一皱,问韩诤道:“你说过狗儿几岁来着?”
韩诤道:“七岁啊,有什么不对么?”
叶子狐疑道:“你也是念过私塾的,小时候也读过《三字经》吧?”
韩诤点头道:“谁都读过的啊。”
叶子道:“你记得你自己七八岁的时候《三字经》读到哪一部分么?”
韩诤想了想,道:“那时候只是入门罢了,好像是,是学到‘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叶子点头道:“那我还比你强点儿,我当时比你多学了两句,总共学下来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对对对,”韩诤连连点头道,“这么多年了,我也就记得前面这几句了。”
叶子道:“那这么说,看来你是不记得狗儿写的这个‘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是第几句了?”
韩诤想了想,摇头道:“确是不记得了。”
叶子道:“我却还记得,这是在《三字经》的第三段,大概都已经在第一百句以外了。我们京城的孩子大多都是在十二三岁的时候才能学到这里,因为这是讲历史朝代的更替,句子虽短,内容却非常丰富,更难学的。”
韩诤这才听出了一些眉目,喃喃道:“这么说,狗儿是个学习天才?少年早熟?可我怎么就是觉得他就是个贪玩犯坏的臭小子呢!”
叶子道:“你接触过他,你的感觉应该没错,我也不以为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小孩子七岁就能学到这么深奥的内容。这里面定有古怪。”
韩诤奇道:“能有什么古怪?”
叶子道:“咱们应该去找村长了解一下才行。我猜想,也许狗儿并没有学过《三字经》前面的那些内容,而是直接就跳到这句来学的。”
韩诤更奇,问道:“这又是为什么呢?”
叶子道:“古怪的地方就在这里,也许一条隐隐的线索也就伏在这里。你还记得咱们第一天晚上来投宿的时候,小老头儿是怎么向咱们介绍这个隗家村的来历的么?”
韩诤想了想,道:“他说,这个村子里的人都是东汉初年的一个叫隗嚣的大军阀的后人。”
叶子道:“不错,可周原大哥那天却说,隗嚣被东汉的光武帝刘秀铲除掉了,然后被满门抄斩,一个活口都没有留下。”
韩诤惊道:“难道,这村子里的人……都不是人?!”
叶子道:“你看狗儿写的这几句《三字经》,‘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这几句就是在说东汉的历史,从光武帝刘秀开始创立东汉,四百年之后,在汉献帝的时候东汉灭亡。狗儿为什么偏偏要跳着学这一段?这也就是说,他家的大人,也就是村长,为什么偏偏要跳着教狗儿这一段?是不是这个村子和隗嚣、和东汉王朝有着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叶子接着道:“咱们现在逐渐开始掌握了一些线索,也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去查了,总算不是像一开始那样全在摸黑。对了,还要找一套《后汉书》才行,我要详细看看当初到底隗嚣之死是怎么回事。咱们现在真的是跟鬼在打交道啊,好刺激!”
韩诤哀声道:“等我们也加入到他们一伙的时候那才更刺激呢!”
叶子自顾自道:“这么个小村子,恐怕是没有书铺的,弄一套《后汉书》看来还不容易呢。”
韩诤道:“找个网吧,从网上书店订一套不就行了。”
叶子笑道:“呵呵,何不吃肉糜?何不吃肉糜?”
韩诤读书虽多,却仅限于《金瓶梅》、《肉蒲团》之类,对历史掌故毫无研究,也不明白叶子的意思,怔了一下,才道:“那咱们现在先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