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两年变化。
相对来说,八十年代是穆绵更加熟悉的年代,上辈子看到过的很多怀旧作品基本都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的。
不过那时候是带着了解过去的心情看这个时代,跟真正身处在其中感受还是很不一样的。
迈入八零年后,社会上的发展说是一天一个样也不为过,可谓是一片欣欣向荣,去南方进货来卖的人更多了,要不说货车司机在这个年代吃香呢,有车会方便很多。
不过能搭上运输队的只是个别人,大部分人还是通过火车一趟趟跑。
火车站天天挤得跟春运似的,人多货品也多。
城里大大小小的市场更是像那雨后的春笋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冒出。
等到了八二年的时候,光安奉胡同附近的大市场就有两个,里面卖啥的都有,还有补鞋、补雨伞之类靠手艺摆摊的人。
街坊四邻要买个啥、修个啥都方便得很。
从八零年到八二年,社会在变化的同时,穆绵那些亲朋好友们变化也不小。
首先就是柳家这边,七九年夏天的时候,柳焱他妹妹小雪花,也就是柳晶高考了,没考来首都,就在省城上。
志愿的问题是家长们一起商量决定的,一来是考虑到柳晶成绩没有她哥柳焱好,二来是柳焱毕业后极有可能会被分配回原籍,一家子都在省城也挺好的。
柳晶要是报考去别的地方,人生地不熟的,家里人顾不上。
事实也确实如此,柳焱这小伙子在高中的时候成绩名列前茅,上了大学后只能说是中上水平,想靠分配留在首都是有点难度的。
现在毕业在即,分配也已经下来了,柳焱分到了省城的农科院,等他入职后,柳家一大家子就在省城齐聚了。
为什么说一大家子都在呢?
这事儿还得从八零年说起,柳晶读大一后,柳诚夫妻俩没了要照顾儿女的负担,家里又没有小娃子,只有柳德正这个老爷子。
柳德正年纪大了,早在前些年的时候,村支书这职务他便卸了下来。
孩子们一走,家里就只剩下柳诚夫妻俩守着老爷子过,那日子怎么说呢,怪没意思的。
刚好,八零年二月的时候,柳桃从县里的公安局调到了省城总队。
妹妹和闺女都在省城,儿子以后说不定也要来,柳诚夫妻俩带着柳德正一合计,他们也去!
柳焱对这决定举双手双脚支持,他还把这三四年攒的钱汇了一些给自个儿爹妈,柳诚夫妻俩拿着钱带着老爷子买了房做起了小生意。
四十多岁正是能干的年纪嘛,一点也闲不下来。
同年五月的时候,柳冬萍也来省城跟着一起干了,她把采购站的活给了大儿媳,然后带着小儿媳在省城干。
柳双翠知道后给柳冬萍汇了一些钱,做生意嘛,前期是要成本的。
柳冬萍起先没要,都是当奶的人了,姐妹俩还跟以前一样,在电话里你一句我一句地拌着嘴,谁也不让着谁。
柳双翠说这算投资,柳冬萍这才收下,她带着小儿媳和大侄儿夫妻俩把小生意搞得风风火火的。
一年多过去,小摊子变成了大铺子,采购站的活柳冬萍也让大儿媳转让出去了,多一个人后又多挣了点钱,一个个都干劲十足的。
不出意外的话,柳家以后就算是定居在省城了。
这当然是大好事,社会在发展,人也要往高处走嘛,大队和公社怎么着都是比不上省城的。
穆家这边,穆麦和穆苗赶上教育改革,高中读了三年,姐妹俩是八一年七月份高考的,两人很争气,都考来了首都。
穆麦考到了聂思慧就读的理工学校,穆苗去了师范,虽然比姐姐考得差了一点,但也很不错了。
在读书这方面,小苗苗一直都比姐姐差一点,这事儿小时候就能看出来,三四岁的时候就嚷嚷着长大了不要读书,让姐姐把自个儿的书读了,这样她就不用读了。
高三这一年,穆麦确实一直拉扯监督着妹妹,穆苗自己也铆足了劲,没有落下姐姐太多。
在姐妹俩双双成为大学生的同时,穆承他们的养殖场发展也很不错。
两三年过去,养殖场里不止有鹅,鸡鸭也多了一些。
穆绵之前给出去两千,按分成来分的话,可以拿到七八千,不过穆绵暂时没要,那钱让兄弟俩拿着继续去扩养殖场了。
现在养殖场的规模不算特别大,不过也不小就是了,除了兄弟俩和向学武外,穆兴隆穆兴旺也在帮忙管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
穆兴隆就是放不下穆承这一大摊子事儿,不然以他的性子,早就跟着穆麦姐妹俩上首都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