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殴打
“历来农耕都是头一等要紧事,阁老也看过你的《惠农论》,觉得颇为可行,想着等时机成熟,向陛下面陈。”汪扶风重新坐下,慢慢道,“此事关乎国本,若做好了,乃是利国利家,有助江山社稷的大事,需得细细筹备,我们就想着,先在下头选几个地方,轮作试试……”
轮作理念早在魏晋时期就有雏形,但也只是理念,直到大禄朝发展至今,也只在南方有过小范围试种,仍未普及。
南方有了一点先例,皆因那边经济发达,大多农户同时还有别的收入,纵然轮作效果不佳,也不至于影响生计。
况且一年两熟乃至三熟,就给了极大的容错率,同一年完全可以多次尝试、纠正。
但北方的情况更复杂一点,不足以全盘套用南方经验,且地形水土和农作物品种也不同,参考价值不大。
总体而言,北方商业经济不及南方,绝大部分农户的生活完全依赖种地,又一年只得一熟,种豆子就不能同时再种小麦。但凡有个什么差池,这一年的农耕就毁了,百姓饿肚子、朝廷难税收,提议的人势必成为众矢之的。
再者单纯更改农作模式容易,后续中秦放鹤提到的由朝廷出面调控价格、收购作物、协调比重等,则是大头。
谁来开这个口子?哪个衙门负责?先收货还是先朝廷拨款?这份差事派谁去?
一个闹不好,又要无事生波,闹起党派之争。
所以一直以来,都无人敢率先开口推广。
当年方云笙任清河府知府时,也曾试探性向上递过折子,但他太过谨慎,全程畏缩,以至于折子上没几句实质性建议,直接就被内阁当废话压下了。
董春当时就觉得奇怪,因为方云笙此人素来不大热心农桑,怎么好端端的,忽然又要搞起什么农事来?
后来傅芝与方云笙内斗,看着新鲜出炉的小三元,汪扶风一下子就来了兴致。
小三元呵,也就是说,方云笙胜了?
傅芝断不是会轻易认输的,那么这个十来岁的小子,必有过人之处。
后来乡试点考官,汪扶风稍稍动了点心眼儿,把自己弄过去,亲眼看了……
真要论起来,方云笙的谨慎也不是坏事,这一特质注定了他不会轻易,不会主动与同僚起冲突,哪怕有利益分歧。
所以汪扶风收徒之后,他考虑了一个晚上,次日就过去办了“师徒交接”:他将从县试开始,秦放鹤的所有考卷和重要文章都汇总之后,交给了汪扶风。
其实就算方云笙不给,汪扶风自己也会派人搜集,但这么一主动,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汪扶风当时就觉得,方云笙此人,确实有些眼色。
他师父都比不上他。
再后面,一切便都顺理成章了。
汪扶风把徒弟的文章挑了要紧的汇总了,连同方云笙的陈述,一并递交董春。
董春看过之后,虽未说什么,却也为后来的初一家宴铺路……
骤然听汪扶风说起此事,秦放鹤还真有点意外,因为事关重大,又有风险,他还以为要拖到日后自己亲自来了呢。
汪扶风看出他的心思,失笑道:“怎么,你师公就那么……”
那么只知道争权夺利?
秦放鹤赶紧打断他要命的话,“不敢不敢!”
要说董春完全没有一点私心,也不尽然。
首辅卢芳枝年事已高,但董春自己也不算太年轻,况且老天收人,也未必只看年纪,中间差的这八、九岁,并不保险。
首辅和次辅,虽只一字之差,想上去却难如登天。
纵然有了资历,董春也需要一点过硬的政绩才好操作。
有了政绩,他好升首辅,徒子徒孙们,也能跟着镀金……
大禄朝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若果然能增加粮食产量,必然是可入史册的绝佳机会。
但农事不比其他,周期漫长,见效慢,如果他亲自开口,就必须保证全程万无一失。
哪怕中间只有一点漏洞,也会被有心人抓住,顺势撕撸开,前功尽弃事小,折了自己人事大。
所以事情要办,要尽快办,但前期却要悄悄地办。
董春亲自带着汪扶风划拉了两个可靠的人,写了密信去,让他们先在自己辖下选几块地,轮作试试。一应所需光照、水肥、病虫害等,事无巨细,都要派专人记录在案。
为什么偏偏是黄豆,而不是其他作物?种过黄豆的地究竟有何优势?需得有强有力的事实来佐证。
等两年瞧瞧,若果然成效卓越,再统一拟折子上来,皇帝见了欢喜不说,朝臣们也就没有反对和攻讦的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