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新人旧人
为了不挑战美国这边的观念, 苏韵是打算把美版《这个杀手不太冷》的感情线尽可能地往亦师亦父的那边靠,以免闹出什么幺蛾子。
反正拍摄到的素材都在她手里,甚至她还有比胶片拍摄下来的素材更高清更多角度的系统拍摄素材——这也是专攻文娱系统给她所提供的金手指之一, 等以后视频制作软件各种全家桶在网络上全面开花,这些素材说不定还能用上。
当然,现在也是用得上的:刻录光盘和录像带的时候,可以把一些废片素材作为花絮, 放到里面作为附赠。
而且还可以推出一个花絮加长纪念版, 每盘的结尾附带花絮都不一样,等未来这部片子翻身成为经典电影后,这批纪念版估计能炒出一个好价钱。
然后等自制视频上传网站成为大多数人都会的操作时,这些纪念版的花絮肯定又会被想要炫耀自己收藏物多的大佬上传到网络上,再接着经过那些剪刀手UP主们保存下来各种剪辑, 势必会使其成为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
毕竟苏韵从前也是在难得的闲暇时间做过剪刀手, 设身处地之下,就想到了这个双赢的法子——她是真的对那些封禁别人使用自己的影片素材二次剪辑的煞笔禁令嗤之以鼻。
那些只顾着蝇头小利的人, 只会看到自己早就泛滥的素材被免费用了, 没拿到钱觉得吃亏, 却不去想正是因为有了那些优秀的二度剪辑创作吸引了新的看众,这才重新为这部影视作品注入了新的生机这一点。
总的来说, 一部电影是有着至少三次的创作的, 第一次是编剧给予最初的完整构建,第二次是导演赋予一切细节的光影转换创作, 第三次就是剪辑师带来的完整呈现。
之前苏韵拍戏虽然没拿到终剪权, 但跟着在旁边也多少提了意见和学习了不少;如今跟在好脾气的斯皮尔伯格身边, 再加上又是投资人和后期主力人员之一, 这次要搞几个版本, 是不算什么大问题。
毕竟这也是圈里的潜规则之一了:在好莱坞电影工业化和制片人中心制的电影环境下,导演大多数时候只是生产拍摄团队的一份子,即使在创作上居于一个比较高的地位,最后还是得对制片方的要求作出调整。
甚至很多时候,一部电影的导演是没有剪辑权的,而且哪怕他们能拿到剪辑电影的权利剪出一个所谓的“导演剪辑版”,最后也基本得向电影制片方所拥有的最终剪辑权妥协。
只要制片方觉得这个最初的版本时长过长、表达意思让观众看不懂或者是内容不受欢迎卖不出票等,就会动用他们的权利,向成片作出一定的调整。
他们才不管什么创作自由,能不能赚到钱才是真的需求!
不过,也不能说制片方是完全不尊重创作。因为一部电影不是一个人的私有物,而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产物,导演要是过度沉迷搞大事胡乱创作,那么就会成为毁了整个团队心血商品的老鼠屎,制片方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有着数量不少的管控权利,就是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故发生。
正是因为导演所代表的创意权利和制片方所代表的管控权利相互制衡,这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了电影工业化的进度,勉强维持住了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平衡界限。
相对的,为什么华夏一般没有导演剪辑版,就是因为华夏是直接由导演来定剪,出来的成片直接就是导演剪辑版,只分过审的上映版与未上映版的区别。
而各种博弈到最后的好莱坞这里,编剧、导演、制片人的话语权基本都在伯仲之间。如果这其中有什么争议的话,可能就会出现如电影《蝴蝶效应》一样剪辑了多个版本的现象。
当然了,多版本的原因,还有可能是为了进入某些审查限制比较大的国家或地区,从而只得剪辑删除了部分内容规避审查风险;或者是制作公司为了多卖碟多赚钱,而弄出来的噱头……
尽管渣兰演技大爆发那些素材不适用在将感情线尽力改编的美版,但东瀛那版估计能先用上一些——苏韵之前已经在《艺伎回忆录》里面演过偏向感情戏码的桥边初遇了,东瀛人又挺喜欢大叔萝莉这种搭配,那些因为深情的绿眼睛所带来的暧昧朦胧,他们那边应该很是吃得下。
在小黑屋里剪完这一部分的素材,苏韵又起身投入了繁忙的拍摄工作中。
不过,虽说是拍摄繁忙,但好莱坞这边的演员权利保障还是做得比较好的,特别是苏韵还是未成年小演员,休息时间可要比在香江时多多了——香江那边哪管成年不成年,赶起进度来,日夜颠倒连轴转是常事。
哪怕苏韵已经在美国和东瀛拍了好几部电影,但当初拍《天生一对》时那几乎喘不上气的匆忙,依然还是让她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