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但她终究是要失望了,里面包着的,不过是两枚桃符而已,上面分别雕刻着神荼和郁垒,与年关时候街上小摊贩们卖的别无二样。

只是就这样两枚普通的桃符,居然还拿一块宋代的锦帛来包着,家中的古物件是不少,但也没多到用来做包装纸的地步吧?

锦帛不过手帕大小,便是料子再怎么好,可做不得一件衣裳,在母亲眼里也是废料子,用来做手帕又鲜艳,于是她便想,莫不是爸爸留下的不过这两枚桃符罢了,这锦帛是母亲随手拿来包的?

她这样想,似乎也是能说得过去的。

但始终不放心,还是将这两枚桃符上下检查了一遍。

却终究没有发现什么异样之处,只能继续包起来。

正是这个时候,外面传来佣人的声音,说是上海陆家来了人。

也是,该来了,下了两天的大雪,今天终于放晴,还难得出了太阳。

她应了声,一手拉开房门,这才打算将桃符收起,然在这个时候,那明晃晃的太阳落到这赤红色的锦帛之上,隐约间她竟然看见了上面有图案。

宋雁西有些吃惊,连忙将桃符拿走,把这锦帛在太阳底下展开,上面的图案也在阳光之下缓缓浮出来。

是一株奇怪的大树,没有枝丫,上面挂着几个同样奇怪的果子,而树下则是无数的人。

确切地说,不能被称作为人,因为他们都是人首蛇身,好像都在争先恐后地想要爬上这棵光溜溜的大树,也不知道是想去摘果子,还是为了什么。

这让她下意识地就想起了轩辕国,以及轩辕国王宫中的那棵建木。

这幅图就好像是画了轩辕国的人挤在建木下面。不过这也不能说明什么,轩辕国本来在那些古籍中也有记载,有人用在锦帛上绘制这图案,也无可非厚。

但问题是宋雁西当初是在爸爸的指引下,到达轩辕国的,所以她不得不去多想。

只不过现在陆家来了人,她也没功夫多想,只先将这锦帛也收起来,方过去灵堂那边了。

她舅舅陆尊也亲自来了,与他同行的还有大哥陆禀言和二哥陆知棠,至于陆若卿没有来,宋雁西一下就猜到了缘故。

只怕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外祖父那里接受不了,身体不大好,陆若卿是大夫,留下来照顾最是叫人安心。

父子三人吊唁烧完香,回头看到宋雁西在,便朝她走了过来。

纵使许多年不曾见面,但终究是自己的亲妹妹,陆尊眼里的悲伤一点都不作假,“听说,你妈许久前就不大好了,一直等你回来。”

宋雁西听到这话,不免是想起宋太太临死前和自己唠叨的那些话,心里终究是难过的,微微点了点头。

但是却没敢与舅舅说,母亲临死前,只感慨她的儿女们如何,陆家那边怎样,她一直未提,宋家这边的先祖,也不曾说半个字。

只引着他们到隔壁的小厅里喝茶,说了些话。

因为北平大雪,所以他们的火车到半路就困住了,困在火车上的他们等不得,就地下了火车,搭着别人家的驴车,一路上转了几次,才到北平的。

所以车马劳顿,说了些闲话,宋雁西便陪着他们用了些饭菜,让人安排去休息了。

她也趁着这功夫去了青云山上一趟。

宋太太的法事是这北平本地的和尚们在做,做得如何宋雁西不知,但肯定比青白道长要靠谱些。

也正是这样,宋德仁提起找青云观来时,她一口给拒绝了,而且这个时候小塔在道观里,大家还是不要下山来的好。

青云观这两年里,扩建了无数次,弟子倒是不算多,但却也是十分热闹。

嘲风和小银已经在这里住好一段时间了,这一阵子都十分太平,半点事都没有,两人都琢磨着,要不离开北平去找宋雁西。

没想到这当头,宋雁西回来了。

不过他们却没见到宋雁西,而是先看到了如今变成小饕餮的小塔。

三人许久未见,自然是有一车的话说,又听闻小塔说了这段日子和宋雁西在外所经历的种种事迹,不免是唏嘘不已。

听到宋太太故去,也准备下山吊唁的,没想到山下那边老胡倒是亲自上山来送消息,说是宋雁西的意思,不许他们下山。

这是为何缘故,他们也不晓得,只能老老实实在山上等着。

如今见着宋雁西来了,自然是忍不住问,“姐姐怎么不让我们下山去?”嘲风不解,这阵子安宁,小塔下不得山,那他和小银总是能下山吧?

宋雁西哪里敢让他们俩下山,就怕小塔忽然出个变故,他二人若是不在山上,谁能压得住?难道还能指望镜无双么?

说明缘故后,却不见小塔,不免是有些着急起来,“她人呢?”

“刚吃完,才睡下。”嘲风回着,就她这吃法,观里的粮食也坚持不了多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