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99章 做皇帝的,哪有不辛苦的
徐州人,张昭?
郭鹏给出的这个答案让郭瑾有些疑惑。
“父亲,让这位张府君去做吏部尚书?这……似乎有些……不太妥当吧?张府君好像没有在尚书台任职的经历啊。”
郭鹏摇了摇头,抓着郭瑾的手缓缓开口。
“阿瑾,徐州人和江南三州的人一样,在朝中都是弱势群体,没有靠山,唯一可能算做靠山的,就是为父。
因为为父的提拔,他们才能在朝中站稳脚跟,没有为父的提拔,他们根本无法在朝中立足,朝中兖州人、青州人和冀州人的权势实在是太大了。
不仅人数多,而且地位噶,所以优势也大,因为跟随为父时间长,所以占据的职位也很高,权力也很大。
徐州人和江南三州的人因为投降时间短,所以资历浅薄,根本不能和青兖冀三州的人抗衡,现在朝中主要的权力职位,那些正官,都是谁在做?
都是兖州人,青州人,或者是冀州人在做,连豫州人都要打下手,就更别说徐州人和江南三州的人了,抛开糜竺不说,最高的一人,是鲁肃。
但是鲁肃远在边疆做刺史,地位的确高,可是他不能左右朝政,不能干预中央局势,所以鲁肃不是关键,但是,他们的人数并不少。”
郭鹏这样一说,郭瑾也想起来了。
当年的论才大典,就有很多从荆州赶来的士子参加,当时那批人里,就有很多徐州人,还有豫州人,也有一些荆州人。
可以说那群人因为投效时间短,所以地位普遍很低,人数却并不少。
他们广泛存在于尚书台内外的中低层职位上,洛阳城外的基层官员,县级长官和郡级佐吏,做牛做马,劳累不堪。
因为长期被青兖冀三州的人压制地位难以提升,这些人对青兖冀三州的人可没什么好感。
地域上的区别和投靠时间上的区别让他们之间泾渭分明,互相分得很清楚。
张昭,徐州名士,当年投靠郭鹏的时候,就是他牵头,被郭鹏辟召进入将军府。
然后他跟在郭鹏身边办事,西征关西的时候随军出征,后来担任过政务所官员,做过两任县令。
最后接替董昭担任了河东郡太守,升职到了两千石,一度是很晚投靠郭鹏的【后进生】们的楷模。
不过后来这个风头就被鲁肃给抢走了。
鲁肃率先做了州刺史,三千五百石的职位,超过张昭一大截子。
不过张昭也没有口出怨言,老老实实的办事,老老实实的做官,也注意约束家人,不让家人乱来,不经营商业,族人恪守耕读传家的家训。
一整个家族都在老老实实的经营田产,从地里刨食吃。
张昭投靠郭鹏时的年龄已经不小了,到今年已经四十九岁,实在不能算一个年轻官员。
四十九岁还在地方做郡守,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张昭一辈子的顶点了,做个两千石荣耀退休,其实也不错。
张昭自己也有类似的看法。
但是张昭可能没想到,因为这场政治斗争,郭鹏要给他一个从地方飞跃到中央的机会。
而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个职位本来应该不会属于他。
他根本不可能有机会掌控如此重要的职位。
不过,借助这次机会把弱势群体引入中央高层,让朝廷里多出第三方势力,使得未来的朝局更加扑朔迷离,把这水越搅越混,本来就是郭某人的目的。
给这些弱势群体二三流小士族一点恩惠,让他们看到上升的希望,拥有挑战青兖冀三州士人的动力。
郭某人将来还指着他们办大事。
“所以父亲是想让新的势力介入朝廷中枢,这些人根基浅薄,不得不依靠父亲,便会成为独立于程令君和田仆射的第三方。
如此一来,父亲就能更好地掌控尚书台的局势,也不用担心尚书台被某人独霸了,此举成功的话,父亲就能高枕无忧了。”
郭瑾可算是理解了郭鹏这样做的目的。
对此,郭某人很满意。
“没错,正好他们狗咬狗,咬出了不少罪证,用这些罪证做依据,给程昱和田丰一人一闷棍,把吏部和礼部从他们手里夺下来。
然后把礼部和吏部交给其他和他们毫无关系的势力,扶持他们,使他们自成一系,把两强争霸变为三国乱斗,互相牵制,岂不美哉?”
郭某人走到郭瑾身边,握住了郭瑾的手。
“让他们争,让他们斗,让他们去猜疑揣测为父的真实想法,让他们疑神疑鬼,让他们没时间与为父争权夺利,为父也好喘口气,一个人对付那么多人,为父偶尔也会有吃不消的时候。”
郭瑾点了点头。
“父亲辛苦了。”
“做皇帝的,哪有不辛苦的,现在为父是这样,到时候你也是如此,当你觉得撑不住的时候,就把水搅浑,喘口气,再接着收拾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