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形势的转变
到一九四一年初秋,希特勒认为俄国已经完蛋了。
战役开始后的头三个星期中,陆军元帅冯·包克的中央集团军,率有三十个步兵师、十五个装甲师或摩托化师,从比亚利斯托克向前推进四百五十英里,抵达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就在一八一二年拿破仑曾经经过的那条公路向东二百英里,北面一路,陆军元帅冯·李勃的集团军,兵力达二十一个步兵师和六个装甲师,往北穿过波罗的海沿岸国家迅速向列宁格勒推进。南面一路,陆军元帅冯·伦斯德的由二十五个步兵师、四个摩托化师、四个山地师和五个装甲师组成的集团军,向第聂伯河和基辅进军。基辅是希特勒垂涎已久的富饶的乌克兰的首府。
用最高统帅部的公报的后来说:德军是「按计划」沿着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一千英里的战线上全面向前推进的。纳粹独裁者相信,随着苏军一个接着一个被包围或被击溃,德军必将以更快的速度前进。因此,到了七月十四日,即入侵后刚满三个星期,希特勒竟发布一项指令,说陆军兵力可「在最近将来大大减少」,军火生产将集中于海军舰只和空军飞机方面,尤其要以后者为重点,以便对最后的敌人英国作战,以及——他又说——「对美国作战,如果有此必要的话」。到了九月底,他指示最高统帅部准备解散四十个步兵师,以便腾出这一部分人力用于工业生产方面。
俄国的两个最大的城市,彼得大帝在波罗的海沿岸建立的都城列宁格勒和现在是布尔什维克首都的古城莫斯科,在希特勒看来,快要陷落了。九月十八日,他发下严格命令:「列宁格勒或莫斯科方面即使提出投降,也不得予以接受。」他在九月二十九日的指令中对他的指挥官说明了应该怎样对待这两个城市:
元首已决定将圣彼得堡(列宁格勒)从地球上消除。一旦苏俄被推翻,这个大城市的继续存在,并无重要意义——
我军目的在于包围这个城市,用炮击和连续不断的空军轰炸,把它夷为平地——
把这个城市接管过来的任何要求,将不予考虑。因为全市居民的生存和供应他们食物的问题,不能由我们也不应该由我们解决的。在这一场争取生存的战争中,我们对于这样一个大城市的人口连一部分也不想保留。
就在同一个星期,十月三日那一天,希特勒回到柏林,对德国人民作了一次讲话,宣称苏联已经崩溃。「今天我宣布,我毫无保留地宣布,」他说,「东方的敌人已被打垮,再也不能站起来了——在我们部队的后边,已经有了相当于我在一九三三年执政时德意志国家幅员两倍的土地。」
十月八日,莫斯科南面重镇奥勒尔陷落,希特勒派他的新闻发布官奥托·狄特里希乘飞机回到柏林。第二天,狄特里希对世界各大报纸的新闻记者宣布,守卫莫斯科的提莫申科元帅所率苏联最后一支完整的部队,已被围困在德军于莫斯科城下设下的两个钢铁包围圈中;布琼尼元帅的南方部队已经溃散;伏罗希洛夫元帅的六、七十个师的部队已被包围在列宁格勒。「从各种军事意义上看,」狄特里希最后洋洋得意地说,「苏俄已经打垮了。英国的两线作战的迷梦已经破灭。」
希特勒和狄特里希的牛皮,至少吹得太早了。俄国人尽管在六月二十二日遭到了突然袭击,部队和装备遭到重大损失,在仓猝后撤中,他们的一些精锐部队陷入敌人包围,但是实际上,从七月分起,他们已开始进行德军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日益顽强的抵抗。在哈尔德的日记中,以及在中路战线统率一支庞大的装甲部队的古德里安将军和像他那样的前线指挥官的报告中,都开始频繁地——后来则连篇累犊地——记载着顽强的战斗、俄国人的殊死抵抗和反攻,以及除了苏军以外德军也遭到惨重损失的情况。
勃鲁门特里特将军后来写道,「即使在(争夺明斯克的)第一次战役中,俄国军队的表现也与波兰军队和西方盟军失败时迥然不同。俄国军队即使是在被包围的时候,也仍然坚守阵地,继续战斗。」俄军的人数之多,他们的武器装备之好,都是希特勒做梦也想不到的。苏联的新的师源源投入战斗,德国的情报机构事前对此竟毫无所闻。哈尔德在八月十一日的日记中写道:「现在已经越发清楚,我们不仅低估了俄国巨人的经济力量和运输力量,而且最重要的是,低估了他们的军事力量。我们最初计算敌人大约有二百个师,现在已经查明番号的有三百六十个师。一有十几个师被消灭,俄国人就又投入十几个师。我军战线由于分布太广,显得过于单薄。我们的战线没有纵深度。结果,敌人在连续进攻之后,常常得到一些成功。」伦斯德在战后向盟军提审人员直率供认:「在发动进攻后不久,我便发现以前所写的关于俄国的一切都是满纸胡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