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陈下之战[8]
楚汉议和成功以后,项羽遵照合约,领军向东撤退。刘邦也准备罢兵回到关中。
这时候,张良和陈平劝谏刘邦说:“如今汉国已经拥有天下的大半,诸侯各国也大多归附了汉国,而楚国方面呢,粮食匮乏,将士疲劳厌战,这正是天亡楚国的时机。如果不依从上天所赐的机运顺而取之,难免落入‘养虎自遗患’的背运。”
刘邦想了想,马上同意了。
汉五年十月,汉军撕毁停战协定,突然对撤退中的楚军展开攻击,楚军仓皇应战,且战且退。
汉军毁约开战,事前经过精心的策划。由汉军统帅部精心策划的这个计划,基本意图是四面合围,聚歼项羽军于撤退途中。首先,刘邦亲自统领汉军主力从荥阳出发,由西而东尾随项羽军开启攻击,迫使项羽军不得不且战且向东撤退。其次,彭越军由东郡一带南下,由南而北攻击退却途中的楚军,截断项羽走三川东海大道回归彭城的退路。进而,韩信军由薛郡、城阳郡一带南下,由东、北两个方向攻取楚国首都彭城地区,端掉项羽回归的老巢。与此同时,将军刘贾协助新封的淮南王英布回到九江故国,攻取寿春,由南向北推进,堵截项羽南下的退路,力求在淮北地区全歼楚军。
东撤的项羽军,原本打算沿三川东海大道,由荥阳经过大梁、开封、陈留、睢阳一线,回到楚国首都彭城。由于突然受到汉军的尾随攻击,不得不仓皇应战,撤退到开封、陈留一带,东去的道路受到彭越军的骚扰阻击,又得知韩信军出动,进入彭城地区的消息,被迫改道南下,沿鸿沟直奔陈县(现河南淮阳)而去。
陈县曾经是楚国的都城,是楚军的重要战略基地,陈县及其所在的陈郡地区,长期由楚将利几领重兵镇守,较少受到战火的席卷,是楚国相对安定的地区。陈郡南面依托共的临江国和周殷控制的九江郡地区,西面紧邻彭城所在的泗水郡,进可攻,退可守,对于败退中的项羽来说,不失为良好的选择。
项羽军进入陈县以后,停止了撤退,派遣大将钟离昧在陈县北面的固陵(现河南淮阳北)屯军设防,以陈县为依托,迅速建立起有纵深的双重防线,迎击刘邦军的攻击。
紧紧尾随项羽的刘邦军,追击到固陵时,遭遇钟离昧军的阻击,受挫不能前进,被迫驻军阳夏(现河南太康),与楚军对峙。刘邦派遣使者召集彭越和韩信,要他们迅速领军前来,约定日期,会师固陵,打算一举全歼楚军。然而,出乎刘邦的意料,到了指定日期,彭越和韩信的军队都没有到来。
项羽察觉到汉军方面不协调的动向,集结兵力,在固陵城下对单独行动、孤军深入的刘邦军展开攻击。汉军大败,退入阳夏城中坚壁固守。
这个时候,刘邦再一次明白自己无法单独与项羽对决,他深感无奈,问计于张良说,如何才能促使韩信和彭越领军前来会战?
张良回答道:“击破楚军,已经是眼前的事情,对于诸侯各国来说,他们各自关心自己的利益,因为战后应得的领地没有得到大王明确的承诺,自然不愿意领军前来。大王如果能够与诸侯各国共有天下,均分领地,他们立刻就会前来。”
张良进而具体地分析道:“齐王韩信的册立,出于要挟自请,并非大王的本意,韩信心中也存疑不安。彭越平定了魏国地区,大王因为魏王魏豹在的缘故,拜任彭越为魏国相国。如今魏豹已经死去,彭越自然期待能够成为魏王,大王迟迟未能做出决断。这就是二人没有领军前来会战的原因。
“就眼前的局势而言,希望大王能够将睢阳(今河南商丘)以北直到谷城(今山东平阴县)的土地划归魏国,拜封彭越为魏王;将从陈县以东一直到东海的土地划归齐王韩信,满足他希望领有自己故乡的欲望。如果大王能够割舍这两片土地给这二人,使他们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战,楚军立即可以被击破。”
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建议,马上派遣使者,按照上述条件与彭越和韩信协商。果不其然,彭越和韩信马上答应立即出兵,参加会战。
韩信命令曹参镇守齐国,以已经累次深入楚国境内作战的灌婴骑兵军团为先锋,大举南下,突破楚军防线,接连攻占薛县、沛县、留县,一举攻克楚国首都彭城。防守彭城的楚军大将、项羽的侄子柱国项它兵败被俘。攻克彭城以后,韩信军乘胜西进,一路攻克萧县、相县(今安徽濉溪西北)、酂县(今河南永城)、谯县(今安徽亳县)、苦县(今河南鹿邑)等地,势如破竹,步步向陈县靠拢,很快就与刘邦军在陈县附近会师。与此同时,彭越军也迅速南下,进入陈县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