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郦食其说下齐国
郦食其在建议刘邦放弃消极防御,转入积极进攻的同时,又建议刘邦用外交手段争取齐国。他说:“如今赵国已经平定,燕国已经归顺,唯有齐国尚未跟从。田广掌控广大的齐国,田解统领二十万大军,屯驻于历城(今山东济南)。田氏宗族,势力强大,狡诈多变,背靠大海,无后顾之忧,东有黄河、济水,是天然屏障,南与楚国接壤,可以呼应相连,大王即使派遣数十万大军征讨,也不是一年半载可以完成的。请求大王下诏授命,臣下愿意奉诏出使齐国,使齐国成为我汉国东方的属国。”
刘邦同意了。
于是,郦食其作为汉王刘邦的特命使臣,来到齐国首都临淄,展开他最擅长的外交游说。
郦食其面见田广,开门见山问道:“大王可知道天下归向何处吗?”
田广答道:“不知道。”
郦食其说:“大王如果知道天下的归向,齐国就可以保全,如果不知道天下的归向,齐国就不能保全。”
田广问道:“天下归向何处?”
郦食其答道:“归汉。”
田广问道:“先生为什么这样说?”
郦食其答道:“汉王与项王合力西进,进攻秦国,约定先攻入关中者作关中王。汉王首先进入咸阳,项王却违背约定不与关中,左迁汉中徙封汉王。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讯,征发蜀汉之兵讨伐三秦,东出函谷关责问义帝的所在。汉王召集天下的将士,拥立诸侯的后裔。攻占了城池,就用来分封攻占城池的将领,获得了财物,就用来赏赐士卒,因为与天下的人同享利益,英豪贤士都乐意为汉王所用,终于形成诸侯之兵四面而来,蜀汉的粮食并船而下的大好形势。”
郦食其的这段话,是说楚汉相争中,大义名分在汉不在楚,刘邦大度大气,能与英豪共享天下,所以成就了大好形势。郦食其是外交的高手,他深知游说之要,首先在美化自己,其次在丑化对手。他于是接着说道:
“而项王呢?项王有违约的污名,有杀义帝的罪恶。项王用人,记不住人的功劳,忘不掉人的过失,打了胜仗得不到奖赏,攻下城池得不到分封,不是项氏一族则得不到重用。项王为人吝啬,分封拜赐,久久把玩刻好的印章,直到边角都已经磨损还舍不得交付;攻占城池得到财物,封存储积而不赏赐与将士。天下人心,背离项羽,天下贤才,怨恨项羽,没有人愿意为项羽所用。所以说,天下人心贤才归于汉王的大势,可以静坐而看得清楚明白。”
其实,项王的为人,田广何尝不知。田氏齐国的天下,不出于项羽的分封,是田氏兄弟从项羽手中抢夺过来的。因而,项羽如何吝啬小气,与田氏兄弟并无多大关系。不过,项王部下的能臣勇将,如陈平、韩信等人,纷纷离去改投刘邦,倒是促使田氏兄弟不得不深思。真正打动田氏兄弟的话,应当在郦食其游说的最后。他说:
“迄今以来,汉王已经征发蜀汉之兵,平定三秦之地;西渡黄河,击破西魏,一举攻占三十二城;又援引上党之兵,攻下井陉口,诛杀成安君,平定赵国。这是战神蚩尤驱动的兵势,并非人力所为,而是上天之助。如今,汉王进而据有敖仓的粮食,扼守成皋的险峻,君临白马津的渡口,控制太行山的通路。如此形势之下,天下各国,后归服者先取灭亡。大王如果迅速归顺汉王,齐国社稷可以保全,如果不这样的话,危亡在站立观望间就会到来。”
这段话,简洁明了地分析了当前天下的形势,汉据有三秦,有稳固的根据地。韩信破魏、灭赵,已经在北方战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占领敖仓、扼守成皋,则是刘邦最近在中部战场取得的进展。太行山通道和白马津渡口的控制,讲的是刘贾、卢绾顺利开辟敌后战场的事情。这些都是明明白白摆在田氏兄弟眼前,与齐国命运攸关的大事。
不用郦食其的提醒,田氏兄弟也很清楚,而今楚汉相争的大局已经日趋明朗,延续了两年多的楚汉相持的局面,已经出现了有利于汉国方面的转变。郦食其在这个已经逆转的大局中前来,带来的是迫使齐国再次做出外交选择的压力。齐国或者是继续维持与楚国的结盟,与楚国一道同归于尽,或者是改与汉国结盟,与同盟各国一道搭乘顺风船获取利益。当然,这个压力也是新的机会,将会决定齐国在未来新的天下秩序中的位置。
郦食其曾经评价齐国说,“齐人多变诈”。韩信后来也有相同的看法,说齐国是“反复之国,伪诈多变”。不过,这些负面的评价,都是站在汉国夺取天下的立场上所说的。田氏兄弟的齐国,没有夺取天下的野心,只有坚守齐国独立的顽强意志和坚韧努力,这是它始终不变的基点。它的政策多变,只是根据形势的变化,做出最利于保持齐国独立的决策而已,它的行动反复,只是出于本国利益,趋利避害的迅速反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