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版前言

“啊,要是有谁用录音机采访过耶稣基督,记录了他的声音、思想和语言就好了!啊,如果有人带着摄影机采访过拿破仑就好了!”

不乏雄心壮志的奥里亚娜·法拉奇当然要当那个“人”。在她的同时代人中,很少有人能无视她那刨根究底的好奇心和她把提问突然转变为指控、争辩和诉状的能力。那些在古代历史上不可能做到的事,她在采访20世纪下半叶的关键人物时做到了。她呈现给我们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画廊,展现了当时国际上的主要人物:当权的和在野的政治家,民主派领导人和独裁者,人道的和平主义者和斗士,精神领袖,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在这本采访集中,世界历史变得人性化和具体化了。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他们的个人故事、他们的痛苦和梦想、他们的恶习、他们的软弱,甚至他们令人恼火的平庸都被暴露无遗,使历史变得生动而活泼。世上有权势的人中,很少有人敢于抵挡她的围困和咄咄逼人的要求,因为这些采访的导演和作者——法拉奇已经赢得了国际声誉和权威,她被公认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记者之一。她被派往世界各大洲,亲眼见证了血腥的冲突、内战、政变。她对领导人的提问不是“冷冰冰”的,不是来自记事本中的抽象问题,而通常是来源于这个战地记者的个人回忆:在核大国的总理或将军面前,在美国国务卿或第三世界的军事独裁者面前,虽然手中只有记者的笔记本,但她始终是同轰炸的受害者、被压迫的人民、身陷囹圄的反对派、被折磨和遭杀害的持不同政见者融为一体的。她的发问是整个人类对权贵的清算。

把这些采访放在当时的背景下审视非常重要。上个世纪70年代的很多方面,包括沟通的规则、新闻风格和习惯离我们已经十分遥远。在那个年代,很多政治家认为对大众媒体保持缄默是与他们的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职责,把审慎视为自我保护,他们遵循谨慎的规则以保证自身的形象。30年后,采访变成一件貌似容易却被滥用,因而必然到处泛滥的事。很多政治家变成了小丑,他们的形象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电视脱口秀人物。他们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向公众讲述自己,像是在不断地表演下流而令人作呕的虚拟脱衣舞。而“风云人物采访记”的时代不是这样。那个时候,对于女记者法拉奇来说,每一次会晤都是一项成就,一个被攻克的堡垒,一条独家新闻,一座不易接触到的信息宝库。为此,她像要去进行一场决斗那样训练自己,为这些采访做准备。她使用各种武器来对付她的猎物——从女性的诱惑到拉拢,从挑衅到嘲笑。她是一位爱挑剔的、无礼的、叛逆的对话者,必要时,她知道如何激发被采访人的仇恨、妒忌、怨恨和个人报复,形象地把他们置身于相互对抗之中。她与越南战争中互为对手的亨利·基辛格和武元甲将军平行进行的对话,或者对果尔达·梅厄和阿拉法特、英迪拉·甘地和布托的采访都是记者“玩弄”三角传递控告的典范,上演了一场又一场强大对手间的远距离较量。

在那些采访中,在事件的叙述中,我们找到了现代历史的根源、越来越公开的冲突的由来和如今还在付出代价的战略过失。阅读这些篇章会产生奇妙的视觉错乱,好像穿越一条古老的哈哈镜走廊。有一些谈话似乎近在眼前,涉及的话题颇具现实意义。例如,在石油价格上涨130%的第一次能源危机(1973年10月)后不久,她对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亚马尼酋长进行的采访。另一些事件则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却不乏教训。例如作为希特勒反对者的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华沙纪念纳粹对犹太居民区的大屠杀活动中下跪的举动,以及他的解说:“我下跪并不是因为我认罪,而是因为我想和我国人民在一起,也就是说和这样的人民在一起,他们当中也出现过犯有骇人听闻的罪行的人。那个举动不仅是针对波兰人的,而且也是针对德国人的。需要共同承担这个重责。”如今这些话已经被遗忘。在当今的时代,很多大国或中等国家的领导人——从美国到中国,从俄罗斯到伊斯兰世界——似乎对各种负罪感都产生了免疫力,他们厌恶自我批评,并患上了危险的历史健忘症。法拉奇认同在西方诞生的普世价值,即自由民主、人权、新闻自由。也正因为如此,一旦获知西方与它的原则陷入明显的矛盾时,她不能接受言行不一,不能表示宽容。在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对话时,她控告美国“以自由的名义,支持所有扼杀民主的人”:从西班牙的佛朗哥大元帅到智利政变分子皮诺切特[1],以及拉丁美洲和亚洲的法西斯独裁者。她在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强权政治面前感到可怕和愤慨——他早已决定美国从印度支那前线撤离,但是却继续让美国青年去送死(更为了屠杀越南人和柬埔寨人)。但法拉奇对战斗在对方阵营里的人也不心慈手软,实际上越南的领导人含蓄地指控她受到美国的操纵。所有接受她采访的权贵都认为她是个令人不快、让人生疑、难以控制、不受欢迎的人,这也是她的职业命运,因为法拉奇没有选择做一个“宫廷肖像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