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五天后,俄国驻日公使希德洛夫又拜会陆奥外相。这次是递交一份俄国政府的照会。
陆奥心想:这是李鸿章鼓动俄国干的。
他的推测不错。
李鸿章向各国做工作,想牵制日本,其中他认为最可靠的就是俄国。这只能说李鸿章的外交感觉有缺陷,“力”的崇拜者李鸿章以为:“日本所惧怕的不是英国,而是俄国。”
这种认识也可以说是正确的,不过,可怕对手的干涉,倒未必是最可怕的。日本深知俄国在远东的兵力极为薄弱,至少在西伯利亚铁路建成之前,它不是一个实质性威胁。
恰在这时,俄国驻中国公使喀西尼回国,向李鸿章辞行,于是,李鸿章提起:“从前我国与贵国之间对朝鲜问题缔结过互不侵犯条约。如今日本把军队开进朝鲜,实属可恶。中、日两国军队都驻扎在朝鲜,难免发生冲突。俄国也是朝鲜的近邻,到那时,远东的和平就无法保证,所以,应当设法避免。请贵国通过驻日公使劝告日本政府,与中国同时撤军。”
“好的。”喀西尼同意道。
次日,李鸿章回拜喀西尼。李鸿章说道:“日本派出大量军队,不仅仅是想干涉朝鲜内政,而且有侵略、夺取领土的野心,中国不能默然视之。”
“完全对。”
喀西尼公使知道李鸿章期望的是什么,那就是俄国对日本的压力。他想从李鸿章嘴里清楚地探听一下真相。
“老实说,英国表示了愿意调解的意思。然而,关于朝鲜的事,英国离得太远,依我看它不具备调解人的资格。贵国和朝鲜接壤,对朝鲜的和平也极为关心,我国认为委托调解人,贵国要比英国更合适些。倘若贵国没有调停之意,我们就不得不去委托英国。”
李鸿章用若隐若现的手法透露了英国的动向,想把俄国牵扯进来。
喀西尼认为:调解别国之间的纠纷,是发扬国威的好机会,不用兵而扬国威的良机,岂能白白放过。
“对于日本的做法,我个人也觉得非常不愉快。我们认为,在近邻朝鲜发生纠纷,是有损于俄国利益的。当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能让日本胡作非为。总之,我要给本国打电报……今后也希望共同合作。”喀西尼说道。
帝国主义猖狂的时代,列强都有领土野心。俄国对朝鲜也并非没有领土野心,应该说颇有野心。只因为当时西伯利亚铁路尚未建成,从欧洲往远东输送大军很困难,所以还无法进行武力侵略。
“调解是最合算的勾当。”喀西尼接待李鸿章来访,接受了调解委托,心里暗想。
调解如能成功,俄国的声威会一下子提高。如果失败,日本同中国就将开战。虽不能预料是什么样的战争,但是,阻碍俄国向朝鲜扩张的是日、中两国,其中一方受创,就会少去一个竞争敌手。最理想的是两国进行死斗,两败俱伤。
不管怎样,俄国在这场调解中一无所失。
“那么,一切都拜托喽!”李鸿章临走时说道。
6月25日,俄国代理公使巴甫洛夫来到李鸿章处。
“遵嘱报告给我国政府,皇帝陛下立刻电谕驻日公使,命其劝告日本政府,召开与清政府商讨撤兵问题的会议。”
“如果日本拒绝贵国之调停呢?”李鸿章问道。
“有这个办法!”
巴甫洛夫把拳头猛地攥紧,这种手势,谁都明白是行使武力之意。
李鸿章高兴极了。他在这一天给总署发电报说:“如倭不遵办,电告俄廷,恐须用压服之法。”
喀西尼公使给本国外交部发电报,报告了应当出面调停的意见。外交大臣格尔斯赞成,立刻电告东京的希德洛夫公使照办。
希德洛夫拜会陆奥外相,五天后又递交照会,就是依照格尔斯的指令行事。
照会说:
朝鲜政府已正式照会驻韩各国公使,声称该国内乱业已平定,请求各国使臣协助,敦促日、中两国共同撤兵。因之,俄国政府劝告日本政府应接受朝鲜之请求。日本政府如拒绝与清政府同时撤去其军队,须承担重大之后果责任,特此忠告。
陆奥外相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回忆当时的情景,犹不无悚然而栗之感。”
尽管他知道俄国在远东的兵力很薄弱,但听到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俄国相当严厉的语调,也真有点儿害怕。
陆奥带着那份照会慌慌张张地奔向伊皿子,伊藤博文的私邸在伊皿子。坐在马车上,陆奥的膝盖不住地颤抖。
撤兵的话,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已经大规模地派兵,如果清政府撤兵,日本也跟着撤兵,那么,基础本来不稳的伊藤内阁恐怕就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出兵朝鲜,刺激了日本国民,大多数人认为朝鲜已经半是日本的了。所以,在内政方面,撤兵也极其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