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给你们上一课

舞台之上,聚光灯下。

一个翩然而又俊朗的大男生侃侃而谈。

“以前,我遵循前人的注释,也同样认为杜甫在712年至735年的诗歌都没有保存下来。不过,现在我改变了这个观点,认为这首《江南逢李龟年》系年于735年,甚至更早。之前我说过了,此诗作的风韵,我相信应该作于杜甫东南游历时期……”

李凡说得兴起,直到发现演播厅里1000余双眼睛盯着他并呈现完全不知其所云的状态时,他略显尴尬地说:“抱歉哈,大家见笑了,一家之言而已。”

潇潇道:“其实,学术界很多人认为《望岳》是杜甫现存最早的作品,你这观点倒是很新颖啊!”

肖老立马抛出自己的观点:“其实我认为最早的作品也不是《望岳》,《夜宴左氏庄》应为第一首:林风纤月落,衣露静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肖老吟诵完后解释道:“杜甫在南方游历了几年,他可能已经学会了足够多的吴方言,能够理解吴咏,我倾向于认为,如果将此诗系年于南方游历结束的735年暮春,它将变得极富意味。如果按你的分析,这两首诗可能谁早就未必了。”

李凡直言道:“肖老,我觉得您说得有道理。但也不能肯定,在别的地方,也未尝不能‘闻吴咏’。临近考试才来‘检书’,像当下某些临时抱佛脚的考生似的,似乎不大像杜甫的做派。在外地旅游,带许多卷轴书籍,很是累赘。这样看来,《夜宴左氏庄》恐怕并非作于南方游历结束的735年暮春,而更可能在稍晚些的时候。”

肖老一时之间不说话了,陷入思考之中。

而李凡,依旧滔滔不绝:“诗圣杜甫的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绝大部分是他四十岁以后的作品;而事实上杜甫从事诗歌创作甚早,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到十四五岁,已经出游翰墨场了,在当地诗坛上崭露头角。稍后更有了‘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这样这样的盛名……”

几位嘉宾老师都不说话,也不打断,就那么静静地听着,然后偶尔皱眉,偶尔目露惊喜,偶尔摇头并不赞同。

观众们都傻了,根本不知道谁对谁错。

“到底哪首诗是杜甫最早的作品啊?”

“你问我我问谁?我就一文盲!”

……

“你说谁说的有道理?”

“李凡!”

“为什么?”

“你记住了,谁话痨谁有理!”

……

“听懂了么?”

“没!”

“那你沉什么思?”

“后悔没多读书啊!”

……

其实无论是研究古人还是历史,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李凡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他读得书太多了,毕竟前世是北大图书馆耗子啊。他有他的依据和道理,这份分析给了几位老师新的思路。

李凡说着说着突然意识到好像不大对头,有点儿过分了啊,这毕竟是成语大会录制现场。

他连忙打住道:“各位老师,这就是我的拙劣的想法,大家见笑哈!”

肖老放下专注的眼神,笑呵呵道:“一点儿都不拙劣,你的思路很新颖,有理有据,当然,这也不是说你分析的就一定正确。毕竟,历史或者史书都可能是假的,咱们也都是各有各家之言,不过你说的,我给你点赞,给了我新的启迪。”

李凡连忙说道:“肖老,您这是折煞我了。”

“那好,咱们私下再探讨。”

“不敢当不敢当!”

两个人在这互相恭维。

京大古代文学博士张磊一时之间有种感觉,就是这小子仿佛有当教授的本领。当他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他立马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瞎想什么呢,这不过是一个很有自己见地的天才少年而已。

不过小玲老师可有点儿真的恍惚了,这……可以教自己了,自己完全达不到这种境界啊!

掌声响起,三位嘉宾老师带头鼓掌。

这掌声热烈、持久、夹杂着叫好声,还有羡慕嫉妒恨的无可奈何!

能和著名大学文学院院长交流学术问题,这实在太拉风了,你先别管人家说的对不对,起码人家能说出来啊,能自圆自话啊,而且,听那肖老的意思和几位嘉宾老师的表情,应该很在理的。

想想自己,广大观众很汗颜啊,他们和院长见面能怎么交流?——“您吃了么?”“您老身子骨挺硬朗啊?”“您老今年高寿啊?”……也就诸如此类了吧?

掌声停歇,贾芸连忙拉回节奏:“哦对了,咱们这里不是《百家讲坛》,咱这是《华国成语大会》啊,现在比赛继续。”

有了这么一个小插曲,整个比赛的走向完全改变了,小玲老师和顾亚婷好像还没从刚刚李凡的那一套“学说”中走出来,结果……